在一千多亩的潍柴工业园中,有一个特殊的工厂。它看似不起眼、位于东侧的一个角落里,占地只有数千平方、几乎是企业最小的单元;与其他的厂房不同,这里严禁拍照,生产的产品也非主业柴油发动机,许多潍柴职工也知之甚少。这个神秘的工厂就是生产全球最高端液压件的林德液压(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林德中国”)。
“2016年5月,林德中国第二条液压马达生产线已调试完毕,6月将通过德国验收,具备生产资质。”潍柴动力(7.71 +0.00%,买入)副总裁、林德中国总经理任冰冰介绍道,加上去年已从德国引入的第一条液压泵生产线,至此液压件的核心零部件已基本落户中国,实现本土化生产。
林德中国成立于2014年12月,德国林德液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林德液压”)持股51%,潍柴动力持股49%,是林德液压在中国乃至东南亚、南亚的的研发、生产、制造和销售基地。按照规划,2016年林德中国将实现产能3.5万台/年,2018年达到10万台。
液压件相当于人的肌肉,是将动力从一种形式转变成另一种形式的机械装置。工程机械行业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得液压件者得天下”。可是,全球高端液压技术长期被德国、日本和美国等极少数企业垄断。包括三一重工(4.91 -0.20%,买入)、中联重科(4.04 +0.25%,买入)等中国企业生产高端挖掘机、装载机、叉车等所用的液压件统统要进口,中国整个机械行业的生产都要受制于国外。高端液压件也成为中国急需突破的重大关键技术之一。
2012年至今,潍柴动力为获得具有全球垄断性液压技术,共投资约11.67亿欧元(折合100多亿人民币)控股凯傲集团38.25%的股权和90%的林德液压股权,创下了中国企业在德国最大并购纪录。潍柴动力制定出在未来5-8年以液压系统制造为核心,实现500亿元产值、“再造一个潍柴”的梦想。
在跨国并购中有一个“七七”定律,即70%的并购案例是失败的,其中70%症结又是出在并购后不同企业间的融合上。中德两国一个崇尚严谨,一个追求变化,几乎是在两个极端,巨大差异却让并购融合、落户中国的过程,一波三折。
这一切还要从当初的那场并购说起。
突破垄断
2012年9月3日,潍柴动力以7.38亿欧元收购了德国凯傲集团25%的股份和旗下林德液压公司70%的股份。这创造了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德国的最大并购纪录。
大部分国人对德国凯傲集团并不熟悉, 在全球经济一片萧条中,潍柴动力竟豪掷如此巨资。这是一家什么企业?这次并购物有所值么?
德国凯傲是全球第二大工业叉车制造商,有着齐全的产品线和全球化的布局。不过,潍柴动力首先看中的却是旗下的林德液压。这是一家1904年的高端液压件生产企业。德国人以严谨、专注而着称,这一文化造就了林德液压在全球的最佳技术性能。
液压对于每一个中国装备制造企业都有着巨大的诱惑力。一辆50米高的云梯消防车,伸缩支撑主要靠液压,一旦液压不稳定或者泄压极有可能折断,危及生命安全;挖掘机能开酒瓶盖、能自动上车,做出眼花缭乱的动作,全都依赖于液压系统。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工程机械的质量安全,更关乎一个国家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水平。
可是,全球高端液压技术长期被日本川崎、美国伊顿和德国林德、德国力士乐等少数企业所垄断。中国在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规划中就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液压的关键技术,突破国外的技术封锁。
纵观全球,从技术上讲,性能最高的当数林德液压;规模上说,世界最大的却是日本川崎。这是因为凯傲集团旗下有一个林德叉车,为使技术优势不外流,林德液压件很少外卖,主要为内部配套。
在市场繁荣期,全球工程机械巨头往往倾向于林德液压的产品,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更好的口碑;但在市场萧条期,下游厂商为了保住救命的利润,自然更青睐价格较低的川崎产品。这直接导致了德国凯傲的叉车、挖掘机等产品价格过高、市场萎靡,陷入亏损。
此前,凯傲集团的实际控制人是“杠杆收购天王”KKR集团和被称为“金融海啸背后操纵者”的高盛集团,二者各持50% 的股权。当初,二者是想将凯傲包装上市后变现退出,可2011年度该企业出现了严重的资不抵债、净资产为-4.87亿欧元,同时曝出了9292万欧元的亏损。两大资本巨头被深度套牢。
于是,两大股东希望引入产业型股东,提升业绩,实现上市的初衷。一时间,凯傲资产出售引来了众多的竞购者。国内多家大型机械企业也主动与凯傲方面频繁接触。
“思忖了一夜,灵光一闪,我琢磨出个方案,70%加25%加1。”潍柴动力董事长谭旭光自认为,他设计出来的这个方案,对方很难拒绝。单独收购林德液压70%的股权,再买下凯傲集团25%的股权,加1则是凯傲集团在亚太地区的业务,潍柴动力具有主导权。这个方案能够过滤掉多数竞争对手,因为“买叉车的不一定买液压,买液压的不一定买叉车”。事实上,国内外许多买家都是冲着林德液压来的。
对于原有股东来说,潍柴动力对凯傲集团7.38亿的投资使负债从27亿欧元降至20亿欧元。这一微妙的数字正好满足其在德国的上市条件,为KKR和高盛全身而退打开了一道方便之门。
2012年8月31日,潍柴动力(000338)与凯傲集团方面正式签署了战略联盟协议,将林德液压单独剥离出来,并成功入主。一年后,德国凯傲成功上市,潍柴动力增持股份至30%,成了第一大股东。
此时,谭旭光迫切希望把林德的液压技术引入中国,但挡在前面的却是一道早已挖好的鸿沟。
文化差异
控股林德液压、凯傲集团后,潍柴动力第一次开始管理一家百年历史的德国企业。按照谭旭光的设想,将林德液压的技术引入国内,建设中国生产基地。
可是,德国凯傲方面早就看出中国股东的意图,担心高端液压技术流失,在入股协议上特意加上了不许潍柴动力将液压技术带入中国的条文内容。尽管已是凯傲集团和林德液压的大股东,但这一条款使其宏大的梦想一度受到了阻拦。“林德工人普遍对亚洲企业入主心怀戒惧。”林德中国副总经理韩永庆解释道,原来林德液压旁边曾有一家德国工厂被日本公司收购,等到日本股东将其核心技术带走后,这家德国工厂也就破产倒闭,工人全部失业。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德方在收购时添加了这一条款,潍柴动力只好暂时搁下、从长计议。
中德不同的企业文化,常常体现在一些细节中。德国人喜欢制定详细的计划,并严格按部就班的执行。
山东重工总经理江奎2015年11月收到了一封来自德国凯傲的电子邮件,是让他确认“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的会议安排情况”,德国企业通常会一次性的制定出一年的会议安排,有些重要会议即使中方董事、高管临时有事,会议也无法改期,完全按照计划进行;而他在中国工厂收到的开会通知却常常是临时性的,“今天下午三点我们有一个会议,您能来参加吗?”
德国员工十分在乎对休假权利的维护。有时,江奎在给德国高管发邮件后,收到的是邮件系统自动回复――“我现在正在度假中,9月1号正常上班,在这之前恐怕不能及时回复邮件,如果您有急事,请联系我的秘书”;而给潍柴工厂人员发信后,却能得到本人的及时回复――“这周末我会继续加班.,如果您有其他问题,请随时给我打电话联系”。
当林德的工人遇到技术难题首先考虑的是从全球寻找最佳解决方案,保证技术、性能和质量的全球领先;潍柴则以市场为主导,减少过度的设计成本来满足市场需求,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有发展潜质的中低端市场。
“德国通常要求一次性制定出一年的生产计划,准确率高达80%以上。中国在全球几乎是变化最快的市场,谁也无法对两个月以后的市场做出准确的预测。”韩永庆表示,中国市场的订单常常来的突然、要的紧急,但德国工人既不肯加班也不肯改变生产计划,只好看着到手的订单从指尖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