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9时许,44岁的“老成都”蒋少奎来到自己的工作地点—成都市新都区明学川芎合作社,一边盘算着区域里农户的培训需求,一边径直走向办公室,打开电脑大量浏览最近涉农的新消息,繁忙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作为成都市首批“吃螃蟹”的人,蒋少奎在2011年夏拿到了农业职业经理人证书。
“以前是埋头干活,现在则是抬头看路。”谈起变身“农业CEO”后的工作,他如此形容,并表示合作社将进一步深化品牌意识,并进行多产业发展,争取在2016年打造出新都区最具代表性的农业精品园区。
穷则思变 曾陷单一产业的“死胡同”
2007年,成都市新都区明学川芎合作社成立,只有6名工作人员,合作社的“百草园”种植园里,川芎、铁皮石斛、麦冬等中草药品种是园里的主角。合作社发展之初,由于资金不足、流转土地少,让中草药发展进入了单一产业发展的“死胡同”,尤其看着“心头肉”川芎的价格曾从3万元一吨跌至9000元,他坦言“很难熬”。
那段时间,蒋少奎对于学习现代种植、经营、管理技术的愿望愈发强烈。恰逢成都市农委提出“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新都区农业发展局也在区域内极力推广之际,他闻讯后便立马报名参加我市第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培训课程包含了理论技术学习、实践操作和观摩交流三大板块。从育秧、插秧等最基础的技术开始学起,再到农作物的机耕、田间管理、采摘收割和包装经营。在他看来,这是一次“免费的提升机会”。
一周的培训后,蒋少奎通过考试评审,拿到了农业职业经理人的证书。除了自己要懂各类种植知识、耕作技术,他还肩负培训职业农民的责任,每周五就是他们固定的“培训学习日”。目前,合作社已有3人成为了农业职业经理人。
精品路线 革新后合作社年产值上升3倍
成功变身后,蒋少奎的生活也开始发生变化。“现在每天除了像以前一样去田间指导耕作、与企业方谈生意外,还会专门在网上浏览涉农的新消息,才跟得上市场需求。”自从接受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以来,他开始逐渐重视并研究市场变化,发现必须改变单一产业发展模式,开始探索出一条以精品中药材种植展示示范为重点,以“粮药”生产模式为基础,以养生文化集成展示为目标的发展路径,“都是基于市场未来走向考虑,以前是埋头干活,现在则是抬头看路”。
他说,传统农业现在跟不上时代了,必须要革新。在蒋少奎看来,“附加值”“市场化”“产业结构”这些东西都很重要,“现代农业就是要把产品变礼品、把田地变公园,走品牌路线,比如川芎,我们现在就要着重进行深加工,让其变成饮片,既方便消费者,又提升附加值”。
由于在推进都市现代农业中大显身手,明学川芎合作社已先后被评为“成都市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四川省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和“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如今已有32个大股东,流转土地达3000多亩,资金投入达510万元,入社农民达1258户,年产值也上升了3倍,农民收入也随之成倍增长。”蒋少奎自豪地说,园区已引进中药材植物品种20余种进行展示、培育,做景观打造,推进中药材文化体验和休闲观光项目的提档升级,弘扬传统中药文化,为实现“以旅助农”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