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业是温岭的一张名片,从煤炉烘烤到电脑操作,制鞋技术实现华丽蜕变,从注塑鞋占据半壁江山到女鞋、童鞋、运动鞋全面开花,从“礼拜鞋”到走遍欧盟、美国、非洲……温岭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
青苹果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广安:
制鞋技术的变革就是从机器变革开始的。从人工操作,到机器操作,再到如今的数字化生产,可以说,如今较高的制鞋技术已被大多温岭企业所掌握,现在温岭鞋企造的鞋子丝毫不比广州、晋江的鞋子差。
手工制作 效率低质量差
作为浙江青苹果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陈广安从小就和制鞋打交道。
“我父亲可以说是温岭最早一批生产鞋子的人。”陈广安说,虽然那时家里的鞋厂规模并不大,不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陈广安从小在家里帮忙,熟悉鞋企的每个工种。
说起制鞋的往事,陈广安记忆犹新,“2000年之前,温岭鞋业发展正旺,但技术却不怎么样。为了让鞋帮和鞋底能够更好地黏合在一起,需要经过一个加温的过程,使刷上胶水的鞋帮和鞋底软化。不过,那时候用于加温的工具可不是现在的烘箱而是煤球炉。”陈广安说,煤球炉上架一个两层的铁架子,第一层放鞋底,第二层放鞋帮,两个人负责一个煤球炉,一人刷胶水,一人将鞋面和鞋底黏合。“那时候,50多米长的厂房里一眼看过去,20多个煤球炉排成一排,烧着煤炭,整个房间和火炉一样,工人都得光着膀子工作。”
“不过,因为煤球炉的温度不稳定,导致鞋面胶水在软化程度上也不稳定,黏合只能靠工人的感觉。不仅如此,不像现在要划线再刷,那时候刷胶水也是凭感觉的,经常出现胶水刷高了或者刷低了的情况。而且由于设备的限制,当时制鞋只能靠人工一只一只生产,不像现在利用流水线成批生产。”
“技术不稳定,鞋子容易脱胶,当时温岭鞋的质量可见一斑。”陈广安说,“而且2000年之前,温岭鞋的鞋底很多是通过将收集回来的废油、废鞋底用注塑机打成黏胶状,二次利用生产出来的。这样的鞋底硬、臭、不防滑,而且易折断。温岭的鞋子之所以叫‘礼拜鞋’,鞋底材料也有很大的原因。”
青苹果成型线线长李中峰:
和以前的生产工艺相比,自引进流水线以来,温岭鞋业的生产工艺和用料不断革新,无论在产品质量还是生产效率上,都有所提高。
技术革新 省时省力质量过硬
今年33岁的李中峰,是青苹果体育用品有限公司里的成型线线长,在他开始从事制鞋业时,煤炉加温基本已经成了过去式。
2003年左右,俗称“小太阳”的烘灯代替了煤炉,之后恒温烘箱出现,让这个流程的效率更上一层楼。
2005年之后,制鞋企业里出现了简易流水线,不用再人工一只一只生产鞋子,节省了很多时间。而如今,技术成熟的流水线已经成了各大鞋企的生产主力。
“就拿成型这一环节来说,刷白胶、前接帮、拉腰帮、压后帮、划线、软化等十几道工序几乎都在流水线上进行。除了少数几道工序需要人工操作外,大部分可以利用电脑操作。”李中峰说,“在电脑上设计好程序,由电脑控制流水线的运作,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提高了产品质量。”
“除了技术更先进外,这几年制鞋工艺也更加严谨了。为了增加鞋子的耐穿度、防滑度、鞋帮和鞋底的黏度等,以前只刷一次胶、只过一次烘箱的情况已经改变。”李中峰说,整个流程下来,胶水要刷两次,烘箱要过四次。
不仅如此,以前鞋面多为印花,而如今,点钻、电绣、折边的工艺都用上了。以前二次利用所产生的鞋底料,被如今或轻、或便宜、或防滑……的PVC、TPR、EVA、PU、橡胶等材料所代替。
过去的缝纫机都为家用缝纫机,经常出现跳针,甚至出现因鞋面材料厚而无法针车的情况。而现在工业缝纫机搭配上数字化技术而制成的电脑车,不仅能提高30%~50%的产量,在人工上,一台电脑车通常能顶上6人~10人的工作量。此外,目前制鞋企业普遍采用电子调速电机、伺服电机等替代传统工业缝纫机离合器马达,或对主要耗能设备进行变频改造,通过对比试验,节电普遍在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