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红红火火的微信公众号,已陷入静静陨落的窘境。年初就有微博大号晒出自己的微信订阅号目录,显示多数账号已经有大量的推送,均处于未打开状态,公众号里涉及个人兴趣类的基本都停止更新,目仍在坚持推送的主要是一些机构类账号和已经成名的大号,但这些内容很少被阅读,有时候会随手点一下,就为让那些数字消失,或直接删除了事。
实际上,不仅是坚持更新的微信公众号遭遇阅读率低迷之痛,有更多的公众号已经放弃更新、成为僵尸。据保守估计,停止更新的公众号约有一半多,其中大部分是在热潮期间因一时兴趣开设的个人自媒体号,真正能坚持下来的个人自媒体号极少,虽然还有一些机构帐号还能保持更新,但很多机构号的内容在其他渠道都能看到,并非微信独家,因此阅读率更低。
而更多的机构号,特别是媒体类机构号,在短暂的开通和热情之后,并没有得到用户的反馈和上级的赞赏,也陷入了沉寂,对媒体来讲,微信没有有效的内在成长机制,订阅者基本还是原来微博上的粉丝,增量有限,即使订阅很多,打开率也很低,没有多少人会有长期的耐心看公众号每天推送的内容。
老殷最近整理和分析了一批专门由广电机构开设的微信公众号,有电视台,有广播电台,也有各地有线,发现这些公众号基本已成僵尸,鲜有更新,即使有更新,也是天下文章一大抄,几个订阅号转来转去,没有鲜明的内容和观点。曾几何时,广电机构开设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成为进军新媒体的主要标志,开设网站、开通网上营业厅,开发移动客户端,提供掌上营业厅,在网站上、APP上提供电视频道直播服务,仿佛这样就是做新媒体,实现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老殷要吐槽的是这根本不是新媒体,照葫芦画瓢也得有个瓢样,起码要用心去做,坚持原创,坚持思考,而且要换位思考,研究“常话短说”那样的行业领先自媒体,学会从用户的角度去组织内容,你的订户是谁?有没有具像?他们喜欢什么?爱看什么?关心什么?用户不在多,在于精,在于活跃,在于互动,积极反馈,社交分享,是为新媒体运营之道。
在传统媒体中,大家往往关心内容对不对,是否有权威性,是否符合新闻价值观,而在新媒体传播领域,内容只是话题,不在于对错,在于多少用户在互动,在于话题的活跃性,由大家的互证互论来决定最后的理论走向,在过程中,参与者都表达了看法,发泄了自己,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是新媒体运营的精髓。
广电机构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己节目内容的质量,尽可能的去提高节目收视率,这是电视台的根和本,新媒体只能是辅助手段,辅助自己培根固本,而不是饮鸩止渴,怎么做呢?就是在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和移动客户端,包括网站,只播片花和片段,要给节目做预告,扩大节目影响力与知名度,引导用户在节目直播的时间打开电视机来收看直播。
而且在节目的选择、策划、摄录、编导、制作和播出的全部环节,打破原来的封闭状态,在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移动客户端和网站上公布过程,引发观众上行参与,建立观众俱乐部,了解观众的爱好和需求,据此设计创新新的节目与栏目,而这种互动本身也成了节目的一部分,使单纯的节目有了社交和分享的可能,也活跃了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