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不断探索互联网行业治理的新思路,未来中国互联网的创新驱动能力才更加强劲
冯慧文
回顾2014年的网络大事,11月在乌镇召开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堪称一个标志性事件。100个国家和地区的千余名嘉宾参会,微软、谷歌、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互联网企业共襄盛举。这次盛会表明,中国互联网在经历多年的“野蛮生长”之后,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寻求更多共识、规范与合作。
2014年是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的第20个年头,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如今正渐趋深入。互联网早已不是简单的传播和表达工具,而越来越演变成一种与人们的生活相联系、灵活满足人们实际需求的平台。比如,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就顺应了人们在线支付和小额灵活理财等方面的需求;打车软件的出现,则较好地实现了公众用车和出租车寻找生意之间的方便对接;融合了游戏化元素的微信红包,让人们在进行社交的同时,通过“抢”获得了更多乐趣;而可穿戴设备在这一年也逐步走入人们的生活,为人们的安全、健康带来更多新变化。
互联网企业的这些一点一滴的小创新,正在推动中国社会经济的大变革。一方面,受到一些新型模式企业“抢食”威胁的传统行业,开始积极寻求转型,或者联合其他企业寻求合作与共赢的可能性。比如,银行、保险、券商等传统金融机构,开始向互联网金融方向转型,网上银行、直销银行、消费金融、微银行和非接触“闪付”等成为努力重点;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也在努力发掘自己的互联网基因,媒体融合的可能性和路径,成为学术界和业界共同探索的方向。
另一方面,产生于互联网行业的一些核心思维模式,其影响力已渗透到社会其他层面。比如,以开放、民主、参与为特征的“互联网思维”一词,就在诸多场合被反复提及。光明网的文章《互联网时代的领导思维》就认为,领导在进行社会管理时应借鉴互联网的“众包”思维,群策群力,让网民出主意;树立“免费”思维,共建共享;树立“共赢”思维,共治善治。这些思维,正越来越多地体现在社会治理中。比如中纪委网站开通“曝光专区”收集线索,并安排网站编辑24小时值班与网友互动,这就充分体现了群策群力、开放参与的网络精神。
不过,互联网相关行业企业不断创新的商业模式,也给相关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比如,作为互联网金融形式之一的众筹,虽说在2014年总体上渐趋理性,但其在很多方面都饱受争议,尤其股权众筹仍然徘徊在法律边缘。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中国众筹行业的市场规模,未来可达500亿美元,然而,在国内却没有关于众筹的明确的监管规则。再比如,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的补贴大战从年初“斗”到年末,而且一直未能摆脱涉嫌“非法营运”的质疑,到底应如何监管?
当然,维护良好的网络秩序需要监管,但互联网时代的管理模式必须有所创新,如果像过去一样出现新问题就“一刀切”,不仅无法有效规范市场,还有可能影响市场正常运转,甚至还会阻碍社会创新的发展。这就需要政府对社会治理机制进行整合和调整,凸显管理智慧,走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唯有不断探索互联网行业治理的新思路,未来中国互联网的创新驱动能力才更加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