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的没落,并非是内容出现了差池,而是读者在便捷性上做出了选择。偷懒使人进步。在人类的伟大历史上,这一点总是被一再地证明。如今,则通过传统媒体的衰落再次证明了它的存在。当你怀揣着一部手机,能够轻易地打开电子书或电子报纸的时候,或者通过类似于网易新闻客户端去获得一些新闻的时候,我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理由促使读者非要去买一份报纸。
如今,新媒体并非尚未到来,而是已经泛滥成灾。若非如此,我们不能猜想传统媒体何以会衰落。尽管媒体人总是抱怨国人不爱阅读,其实阅读却一直存在,且不断增长。业界人士之所以如此抱怨的原因,不是他们看到了真正的阅读数据,而是一种固化的思维在作怪:国家统计数据说国人每年人均读一本多书,由此可以证明国人不爱阅读。这纯属凭空想象。
而事实是,在读者打开一个新闻客户端的时候,他们就一定是在阅读;在他进入“多看”或“Kindle”的时候,他们当然也是在阅读;当他们打开某个网站时,自然同样是在阅读……这就是事实,阅读无处不在。假如能汇总这样的数据,相信媒体人会欢喜雀跃:天啊,他们太能读了。不错,的确是太能读了。那么多动辄百万字、千万字的网文,居然就从头到尾读完了。而且读完的时间是如此之短。这让人如何想象?
然而,就是在阅读如此之广泛,阅读量是如此之大的情况下,我们媒体人却每日都在提心吊胆,似乎行业消亡就在今天,自己失业也眨眼可见。为什么?我们应该好好想想,什么是媒体或者出版?然后再想想如何通过媒体或出版去让自己生存(获得效益)?想清楚这两点,也就想清楚自己的定位,以及这个行业的明天。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所谓的媒体或者出版,就是将选择的内容简便地传递给读者的过程。这里面有两个要点:其一是“经过选择的内容”;其二是将这些内容简便地传递给读者。网络时代较之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内容的生产者已经高度多元化,因此使内容泛滥成灾。如今不是担心看不到、找不到内容,而是看不到“想看的”、找不到“想找”的内容。这一点恰恰是媒体人或出版人千百年来始终如一的职责和使命。
我们的任务就是从如此之多的内容中,筛选出更好的东西,或者整合出特定的内容,去奉献给读者。也就是说,你得让你的读者去“省心”。自然,你得了解你的读者,这点跟过去并无不同,只是如今的读者口味更“刁钻”一点罢了。所以,一般来说,你不能去搞千篇一律的东西——那是新浪或搜狐这种门户网站的使命,即便是它们也不能搞个百把十个,有那个三两个足以。
有人会说,我们过去就这么搞,照常活得好啊。不错,过去能活得好。但过去活得好,是因为过去所存在的“壁垒”保护了你。一个北京的读者很难去买一份南京的报纸来看,所以,尽管大量内容同质,两地的两份报纸都活了下来。而一份《北京晨报》和一份《北京晚报》也同样活了下来,那是因为你们分享了这个城市的都市报读者。其实假如就一家,卖的份数会更多,不是吗?
但如今的形势变了,网络时代让这种壁垒不复存在。前例的情形直接就消亡了。所以,你不可能搞一个南京客户端,一个北京客户端。而最多只能类似于上面的《北京晨报》和《北京晚报》,同样的客户端去分享众多的读者。结果就是,这样的客户端只能类似于《北京晨报》和《北京晚报》一样,只能存在那么三两个,除非你能让《北京晨报》看起来真的和《北京晚报》不同。其实,《北京晨报》和《北京晚报》的区别远远比两个这样的客户端大。毕竟纸质报刊是一次性的,《晨报》发了新东西,《晚报》就无需再发,而可以增加当天的新内容。但两个客户端却可以“随时更新”。
上面罗嗦这么多,其实就一个观点:在网络媒体时代,同质的东西不能同时存在,至少不能大量同时存在。因此,你想做一份新媒体,那么只有唯一的一个选择:创建自己独特的内容。新闻或者某个城市发生的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肯定永远不会成为“独特内容”了。所以,都市报、新闻报之类的媒体唯有消亡一途——扪心自问,你能做得比网易新闻客户端等等这些门户网站的更好吗?
因此,我们看到了新媒体虽然泛滥,但诸如网易新闻客户端等等这种整合新闻的媒体极少,大多数都是类似于“36氪”、“知乎”等等这些极具特色的东西。而且,在每种媒体所涉及的领域内,同样也不能大量存在。比如,更多的类似“36氪”的大众科技新媒体,那实在不可想象。一份足以,两份嘛,那就你们俩分享读者啦。因此,从传统媒体转型新媒体的途径也唯有一条:创新,真正意义的创新。创建你独有的内容,这才是出路。
在选择内容之后,还得学会“简便地传递”给读者。这点也很重要。你不能搞得太麻烦。这个就不多说了,各家都有一本经,难念好念,自己多想想也就是了。除了自我推广,比如创建一个APP,新媒体同样和传统媒体一样,也需要一个类似于邮政发行系统的东西,来集合推广这些媒体。这点目前发展的当然不是太好,但也有了一些苗头,比如在“多看”上,已经有了若干新媒体的刊物在逐期发布,类似于“读览天下”也在做一些数字媒体的推广和订阅。这些通路将来肯定会不断发展,并最终成为一些有效的通路。所以,做新媒体倒也不必过于担心销售问题。
对于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如何通过新媒体去生存。这个问题当然是目前媒体或出版人所最感头痛的。实际上我们也能看到,大多数新媒体基本都是在免费阅读。其实,按我的看法,新媒体免费真的没什么不好,也不会与过去有什么更大的不同。难道过去存在的诸多都市报们不是在免费阅读吗?虽然看上去每份报纸卖上几角钱或几块钱,但相对于它的编辑成本、印制成本,其实这点卖报收益真的可以忽略不计。原来怎么赚钱的?无非是靠广告嘛。当然,图书可能是个例外。但这个例外在新媒体时代,或许就不会仍然例外。互联网的条件,使图书也可以靠广告来获得收益,也慢慢成为可能。自然,相较于报刊类新媒体,电子书从广告获得收益仍然有些难度,毕竟品种在那儿,不像报刊那样按期操作。
如上,只是说明了一个问题:其实,在新媒体时代,报刊们仍然可以通过广告去获得主要收益。这点跟过去并无不同。同时,它们仍然可以去订阅,去卖出某个价格,甚至这个价格比传统媒体时代更有意义——毕竟电子媒体的成本远远小于纸质媒体。因此,在新媒体时代,获利的方式不是复杂了,而是简单了。
从上面罗嗦已极的论述中,我们可能很容易就认识到一点:在新媒体时代,内容的意义不是降低了,而是增加了。相较于传统媒体时代,内容为王可能更会成为现实。只有内容才是一份新媒体得以存在的基石。
但是,即便内容方面,就真的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吗?所谓内容,其实仍然不外乎两点:其一是独创内容,比如纸质的《自然》杂志,倘若将其数字化,其实仍然可以卖出原来的价格,因为它的内容是绝对独有的,读者的选择是唯一选择。一些虽然不是十分独创,但属于深度报道的,也有类似的特点,比如《南方周末》,它仍然具备在新媒体时代继续原来内容销售的潜质。其二是整合的内容。像过去的都市报,多数都是一种整合内容,只是会因为某种时间差或记者的接触面而造成一些差异,但“大路新闻”却千篇一律。
如今在这种新闻层面的整合上面,新媒体除去像网易新闻客户端等几个大巨头,别人并无此种优势。但在某个子市场或子领域中,这种优势就是可创造的。比如前面所说的“36氪”就是如此。虽说若干也是某人所撰述,但内容的本质的确很多都算不上独创,只能算作“独写”。但是,将这些特定领域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对某个特定关注人群就有了意义,就会成为他们的必然和唯一选择。这就是“36氪”存在的意义。
在内容整合层面上,对试图创建一份新媒体的媒体人来讲,创造一个“35氪”却并无意义。网络思维是先入为主的,这种先入为主可能是第一个创建者,也可能是第一个通过推广获得声誉者,总而言之,是首先成为“领域”领跑者。所以,创建新媒体即便你不能创建独特内容,你也要创建独特概念或“内容集”,否则就没什么出路。在广泛互联的网络界面上,试图通过地域等等的壁垒来同质化存活,已经不再存在。
我个人是比较看好新媒体的,因为我相信由此会更能看到媒体人的创新,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同质化内容。同时,也能看到众多的“内容集”,使读者在浩瀚海洋一般的网络信息中更容易找对内容。这是读者的福分,也是媒体人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