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浪潮袭来,不论大鱼还是小虾,唯有适者可以生存。
中国移动[1.65%]最新公布的前三季度财报显示,其净利826亿元,同比下滑9.7%,这是移动连续第五个季度净利下滑。
报告显示,来自移动互联网异质竞争的冲击显现,语音和短彩信业务继续下滑:总通话分钟数比上年同期下降0.3%,短信使用量比上年同期下降20.2%。
数据的背后,折射出大众的通信消费习惯发生的深刻改变。昔日辉煌的短信,不仅带来了“拇指经济”,还形成了“短信文化”,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是短短三年,短信的市场被即时通讯(IM)软件快速侵占,运营商的传统盈利点面临着OTT的挑战。(注:OTT 是“Over The Top”的缩写,在通信行业指互联网公司越过运营商,发展基于开放互联网的各种视频及数据服务业务。)
其实,变革的机会并非没有敲过门。运营商早就注意到了IM领域的巨大前景,于是有了曾风光无限的飞信和类skype应用Jego。但前者走的步步迟疑,很快被微信赶超,后者则快胎死腹中。
飞信与微信,虽然只差了一个字,却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
回顾微信快速发展的历史,用户体验至上的理念最具推动力。和腾讯的许多产品一样,微信并非原创,也非首发,但它对这款产品的改造却不断给用户带来惊喜。功能越来越强大,微信汇集的人气也越来越旺。最重要的一点,它是免费的。
相比之下,飞信确有不及:移动的用户优先原则、资费问题、创新不足,加上业务运营方的重新划分和洗牌,让飞信逐步势微。最重要原因,还是它的发展对短信带来的威胁。
最新传出的消息显示,中移动与阿里密谋合作,计划组建合资公司来重塑飞信。此举,更多是阿里在拉拢运营商构建自身的生态链,而非中移动力图重振飞信。
手心手背都是肉,腾讯敢于让微信和移动QQ、腾讯QT在市场上厮杀,于是强者愈强。而传统运营商,在源源不断带来收益的短信和还没搞清楚盈利模式的飞信中,选择了已成为既得利益的前者,终究不愿意吐掉吃进嘴里的肉。
在盈利模式方面,运营商显得相对单一,他们承担电信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再收取服务费,是一种“计费经济模式”;相反,颠覆者们没有那么高的成本,他们可以用免费吸引更多用户,盈利也就随之而来,这是一种“人气经济模式”。
运营商沉浸在旧的模式中,不愿自断直接赚钱的快感,想想也是,革自己的命,减自己的费,确实难之又难。
随着电信资费逐年降低,运营商坐着数钱的日子渐行渐远。如今,从电信杀入互联网金融、联通试水B2B,再到移动正在筹备的新媒体和互联网公司,不想沦为网络“管道商”的运营商们,正在尽快向互联网业务转型。
不过,如何把智能手机上高速增长的数据流量转化为各种场景的应用来盈利,运营商还得向OTT们学习。就当下来看,运营商的转型之路还漫漫而修远。(万玉航/文)
新华财经《一个财经菜鸟的思考》栏目诚邀广大网友踊跃投稿,共话财经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