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亚洲最大的农机展会,武汉农机展反映了我国农机工业的发展全貌,从各参展企业及其带来的产品,我们能够一窥我国农机工业现阶段的技术水平和行业走势。尽管展会已经结束了将近一周,但农机君相信这周是对所见所得发酵沉淀的一周,见解会更加深刻。
因此,今天农机君带来了一篇介绍美国农机工业从研发到流通再到使用环节真实情况的文章,相信读完此文后,对比刚刚结束的武汉农机展,大家每人心中都将对“我国农机工业与美国相差多少年”拥有自己的答案。
此文是作者依据今年农业机械杂志社组织的美国农业机械专业技术参观团所见所闻及资料汇集印证所得的,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对美国农机工业见解最为真实全面的文章,值得一读。
文/于帅
农业机械杂志社社长、知谷创始人
美国的农机工业到底领先中国多少年?这是一个中国农机同行喜欢探讨的问题。有人说30年,也有人说50年,还有人认为是15到20年。在具体考察美国的农机工业之前,笔者也想找个方法去定量衡量一下。
实际上,要定量回答这个问题十分不易,因为目前美国的农机工业并非高不可攀,而中国农机工业的发展速度也未必能够一直高速前进,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和农机工业环境的营造方面,我们还有相当的差距,可能还不止30或者50年。
以下笔者就本次考察,从美国农机研发、制造、流通、使用和政策5个方面,将所见所闻及收集资料报告给大家,至于具体差距多少,还请各位自己判断。
1研发
笔者查找网上资料,给出的结果是,美国的农机研发是由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完成的。从具体考察情况来看,大致如此,但政府所扮演的角色是非常微弱的,倒是高校以及专业从事研发的团队,对农科特别重视。
这次考察,笔者一行还重点对每个州的高校进行专门的考察和了解。据介绍,美国的农科是仅次于法律和医学的专业学科,几乎每个州立大学都设立有农科,这和此前中国规划的每个省都有农业大学很类似。
在美国的研发体系里,政府扮演基础建设的角色,如工业基础的搭建,核心部件的投入等。据资料显示,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每年投入到农业领域的研发资金就高达数十亿美元,到21世纪,这一数字更是提高到数百亿美元,而农业科技贡献率超过了80%。
农机企业和高校等科研机构联系紧密,很多农机企业的高级研发人员,本身就是大学的教授或某一领域的博士,高校也十分乐意和企业合作开展课题研究,研究本身除了注重前沿技术应用,更加注重实际推广以及经济效益等。
当前,美国有各类大学超过4000所,全国从事农业科技相关的政府工作人员大约10万人,而相关科研人员估计应在3万人左右,其科研系统之庞大可想而知。
美国在机械的基础建设领域也基本宣告完成,所以,现在企业和科研机构更重视新技术的应用,如智能化和精准化技术,除了有约翰迪尔、凯斯这样的农机企业在研究,还有孟山都这样的农业公司在开发,更让人惊奇的是,目前还有很多硅谷科技公司加入到这一领域,也已经做出不少成绩。
2制造
由于美国特殊的战略安排和经济发展能力,使其能够在20世纪60到70年代,把主要的基础设置完全建成,包括基本的高楼大厦、高速公路,当然也包括大部分的工厂。不少农机企业的制造基地,就是在那一时期完成的。
如笔者考察的凯斯位于威斯康辛州的拖拉机工厂、约翰迪尔在滑铁卢的拖拉机和发动机工厂,都是建成于20世纪60年代前后。美国大平原公司,也基本兴起于那个时期。
提起美国的农机制造企业,很多中国的农机同行都认为,美国就几家大公司,全国不超过50家农机制造商。实际上并非如此,如美国农业进步展上,就有接近600家企业参展,而80%以上的都是美国本土企业。
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美国农机制造企业应该在1000家左右,只不过雇员在50人以上的只有不到2%,这就意味着美国大型农机企业只有20家左右,其余都是中小型企业,不生产拖拉机、收割机等产品,主要从事特种农业装备、配套件供应及技术改造等工作。
在工厂里,明显能够感觉到修补的痕迹,很多老的机械化产品在使用,新的高端数控产品也在使用,每个工厂似乎对设备的更新周期有着一套科学的流程,什么时候该更新什么设备,似乎都是经过效率计算的。
工厂管理本身并不先进,或者说工人素质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高。倒是先进设备的应用,强制工作流程,来保证产品的质量。
如在约翰迪尔看到的一个力矩扳手,看似很简单的机械工具,却安装了蓝牙传输模块,记录并上传操作过的每一个安装。像这样精确的制造环节,基本上遍布每一个工位。工厂更相信数据,用数据来约束工人,而很多工位也已经换成机械手操作。
3流通
正如很多资料上所说,美国的农机流通基本全部通过代理商完成,而且由于企业集中度较高,很多企业都是进行专营,即便有少数采取多品牌经营,也都是选择互相不是竞争对手的品牌。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如此发达的农机市场,代理商的店面装修、维修场所和盈利能力,有很多是远不如中国优秀经销商的。
但是,美国的农机流通企业相对比较轻松,一来因为竞争品牌较少,单个品牌的销售区域很大;二来制造商给经销商的政策比较宽松。特别是第二点,和中国有很大不同,美国的经销商基本都是先货后款,一般来说,存货周期为一年,一年销售不出去再收取利息。
笔者拜访的经销商,是典型的家族企业,主要业务是新机销售、二手机销售、服务和信贷销售业务。新机的利润较低,二手机反而利润高,由于产品质量比较稳定,好一点的品牌每年只有5%左右的故障率,因此售后服务虽然利润可观,但量不大。
家族性的特点十分明显,很多都是原来的农场主转变角色而来,很多经销商本身现在依然是农场主。所以,对农机产品的特点十分了解,具有天然的销售样板。也因为家族性的特点,很多经销商出现接班人的问题。
根据美国农机媒体报道,过去的3年,美国经销商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接班人。上一代到了退休年龄,新一代不愿意接班或者找不到合适的接班人,很多发展四五十年的经销商被市场挤压迫不得已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