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起,广州城区停车费正式迎来上涨,调整之后的停车费最高16元一小时。新政实施一周之后,市民印象如何,又给广州这个城市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媒体近日纷纷刊发报道。
涨价是为了治理拥堵,这是支持停车费大涨者最雄辩的理由,但同时也遭受了大量质疑。新政实施一周,无论是在支持者还是质疑者那里,交通状况当然是最关心的一个维度。
然而就像涨价能不能有效缓解城市拥堵总难以得到统一的答案一样,不同的观察者,对新政一周以来的交通状况也做出了不同的判断。有市民反映,“明显可以看到,道路上乱停放的车几乎没了,道路变宽了”,与此同时,又有媒体根据市交通部门发布的“城市道路拥堵指数”发现,“历经几个上班高峰这些广州常见的拥堵周期,中心城区的交通拥堵情况未见明显改善”,而且拥堵路段没变化,仍然集中在各大商圈。
出现这样一种对立并非无法理解。以广州城市之大,不同的观察者居于不同的时段和空间,自然会得出不同的判断。而且众所周知,一项公共政策,从其出台到实施,都会在最初经历一个政策的滞后期。
易言之,在涨价能否有效缓解城市拥堵的问题上,仅仅根据一周的表现,所得出的任何结论目前恐怕都还不具备充分的说服力,要对相关问题分析得更为透彻,尚需一段时日。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对涨价治堵论持怀疑态度的人士,也并未完全否定经济杠杆可能产生的作用,其所注重者是这种作用能够持续多久,涨价之前又是否穷尽了治堵的手段。
正因为时间太短,从治堵这个角度观察新政意义其实不大,使得人们更愿意把目光放到另一些因新政引发的现象上去。
按照媒体的报道,以下几个现象尤其耐人寻味。一是乱停车现象增多,记者在建设六马路发现,“许多私家车违章随意停在路边,最高峰时,违章停车的数量比咪表停车场的还多”;二是绝大部分商场主动“弃权”,放弃涨价;三是咪表停车场遇冷,一位具备三年从业经验的咪表管理员对记者抱怨,从业以来“第一次看到这么惨淡,到了上午11时才只有两辆车停,这在之前是不敢想象的”;四是出现了一批无证停车场,行业协会对此表示忧虑,却受到了车主的欢迎。
综合这些现象,可用四个字来进行概括,即“趋利避害”。在高涨的停车费面前,相关人群根据各自的利害进行着符合“经济理性”的选择:一些停放时间较短的私家车主,冒着违章抄牌的风险也要乱停的冲动增加了;对各大商场来说,借新政在停车费上捞一笔固是美事,但其主要盈利点毕竟在商业,停车费涨价几乎等于赶客,谁敢因小失大?突然涌现出的大批无证停车场证明作为城市硬件之一,市场对停车场的需求还远远赶不上供应,而就车主而言,只要能停车,有没有证实在不算是一个问题……
历经各种纷扰,广州停车费大幅上涨终于成为了事实。现在还看不到改变这一事实的可能,但这并不表示在停车费涨价中一些曾经广泛讨论的问题就此失去了价值,也不意味着在新政未来实施的过程中就完全没有调适、改善的余地,比如是否应该对停车场的建设持更加开放的态度,咪表实行阶段收费是否会让新政在私家车主那里更受欢迎?
在停车费涨价的全民讨论中,有专家表示,“拥堵的根本原因在于公共交通远非完善,城市功能、布局也未尽合理”。现在,随着停车费的上涨,拥有私家车的市民已经为出行付出了更大的成本,为改善城市交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接下来的努力方向应该是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