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社评
本报评论员 樊大彧
环保部门的贪腐问题,事关蓝天、绿水、黑土,事关我们的心肺之患,事关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环保部门必须完善工作机制以形成制约,规范内部员工自由裁量以减少违规操作的空间。在目前政府机构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环保部门应该规范权力运作并适当分权,以减少权力寻租的土壤。
据新华社消息,今年上半年,深圳检察机关查处环保系统受贿案9件9人,目前正陆续进入审查起诉环节,其中2人已被提起公诉。3000元、5000元的红包随手就收,对企业违法违规行为广开绿灯……基层环保部门的执法人员,官虽不大却有着足以扼住企业咽喉的权力。办案检察官称此类“蝇贪”现象不容小视。
深圳环保系统暴露的贪腐案件还算不上窝案,但受贿带有群体性。据介绍,收受红包礼品在当地一些环保部门内部不是秘密,“甚至还多次出现代收转交的猖狂局面”。案件中一些污染企业以及环保机构利用传统节日大肆送礼,最终与环保执法人员达成利益互换,形成细水长流的腐败。涉案人员的行政级别不高,红包以三五千元为常见但累计可达数十万元……办案检察官因此以群体“蝇贪”概括相关案件。
除了“蝇贪”,环保系统也不乏“巨贪”。广东东莞环保局原局长袁绍东涉嫌受贿2000多万,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原苏州市环保局副局长赵阳,600多万巨额财产来源不明,获刑15年。环保系统还有规模之大令人咂舌的“窝案”。2013年底,安徽省检察机关从一起举报线索入手,揪出该省环保系统贪腐分子130余人,案件基本覆盖了该省16个市,窝案特征明显。在环保系统大大小小的贪官中,广东清远市清城区环保局原局长陈柏和,应该是最出名的环保贪官。陈柏和在电话中向其他人讲授如何利用职权敲诈勒索辖区内企业,电话录音被媒体曝光贪官因此落马,“分分钟搞垮一间厂”的“豪言”令人过耳不忘。
此前在人们的印象中,环保局相对而言是个“清水衙门”。然而,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案件说明,这个“清水衙门”已成为“是非之地”。“清水衙门”是指缺乏油水的党政部门或机关单位。与“清水衙门”对应的肥缺部门,通常包括交通、国土、税收、工商等权力部门。这些部门掌控着与各种市场稀缺资源有关的行政审批权力,因此容易滋生各种腐败行为。近年来,腐败为何迅速向环保部门蔓延,甚至使之成为“重灾区”之一?
环保部门腐败案件频发的一个重要背景是,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突出,环保部门的地位得到很大提升,在审批、执法等环节获得了更多权力,对某些事项甚至有一票否决权。环保系统目前拥有环境行政审批权、环境行政评审权、环境执法权、环保资金分配权等大权。环保部门拥有的具体行政权力包括流域限批、总量控制、环保年审等,这些权力事关许多企业的发展甚至生存,权力寻租因此极易发生。另外,近年一些环保相关法律,加大了对污染企业的行政处罚力度,这也成为腐败诱因。同一违法行为因程度不同,处以的最低和最高罚金可相差10倍,拥有巨大自由裁量权的环保执法者,自然成为污染企业的公关对象,腐败因此易发。
环保执法人员本应致力于保护环境,然而在利益诱惑下,“蝇贪”、“巨腐”通过各种方式放任污染企业排污、监测机构造假。为污染企业办理环保批文,通风报信帮助企业规避处罚,降低检查频率放纵企业排污等等,这些都是一些环保执法人员对“送钱”企业采取的优待措施。而那些“没送钱”的企业,通常会成为选择性执法的对象。可以说,一些环保部门及执法者的不作为和乱作为,是我国环境状况不断恶化的重要原因。
如何遏制环保领域逐年上升的贪腐案件,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议题。环保部门的贪腐问题,事关蓝天、绿水、黑土,事关我们的心肺之患,事关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环保部门必须完善工作机制以形成制约,规范内部员工自由裁量以减少违规操作的空间。在目前政府机构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环保部门应该规范权力运作并适当分权,以减少权力寻租的土壤。环保部门要成为“绿水青山”的保护者,而不是污染企业的保护伞。